如何理解中国文化传统中"天人合一"这一基本观念?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无处不在,甚至在中国特有的茶文化中,由盖、碗、托三件套组成的茶盏就分别代表了天、人、地的和谐统一、缺一不可.以"仁"为核心,"礼"为外观表现的儒学可以说是一种人学,其主要内容是讲为人之道,包括探讨人的本性、人生的价值、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等等.儒家学说强调亲情仁爱,提出"血浓于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比如中国人重团圆、以享受天伦之乐为人生之大喜,不像西方人那么讲求自我,有独立和冒险精神.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经过董仲舒等学者的阐述,由宋明理学总结并明确提出.其基本思想是人类的政治、伦理等社会现象是自然的直接反映.
天人合一的境界
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是一个对人生很负责的人,是一个讲究个人修养的人,也是一个有哲学头脑的人.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精神贫乏,你能有这样的品质很难能可贵.
人生境界是一种非常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古老而恒新的哲学话题.它包括人的价值观、世界观、生活方式、处世原则等诸多的内容.不同时代、不同阅览的人见解自然不同,因此哦也没有标准答案.我这里给你介绍几种关于人生境界的知名看法吧,供你参考.
1,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子百家对人生境界的不同追求,使他们对人生采取了不同态度,或入世、或出世、或既入世又出世,这便绘就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生理论的多重色彩,同时也影响和造就了中国数千年来芸芸众生的多彩人生.
A,孔子的圣贤人生
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留下了至今仍被许多中国人沿用和仿效的一段妙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描述自己一生修养经过的不同阶段和发展过程.用今天的话说,这是一种大彻大悟而又大通的圣灵境界,是在知"真 "、得"美"而又至"善"之后达到的真善美的高度统一.也是儒家梦寐以求的"内圣外王"的最高境界.
B,老子的无为人生
道家创始人老子,主张人生不要刻意追求什么,应当一切顺其自然,即应当"无为".他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而人 生的准则是"惟道是从",具体说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效"是效法之意.效法自然,即顺应自然而为,不是有意去为,故称"无为".
C,墨子的兼爱人生
墨家创始人墨子,严于律已,注重实践,以"兼爱"作为人生的最高准则. 一是博爱众生.墨子说:"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意思是,实行兼爱相利,是直接利人,同时也间接利已,自己也受兼爱之利. 二是苦行救世."子独苦而为义".为实行兼爱目标,墨子栖栖惶惶,奔走各国,宣传"非攻",即制止战争. 三是勤俭节用,主张"节葬".
2,近代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境界说"是他哲学思想中最为珍贵的一个部分.冯友兰认为,人生境界有高低之分,觉解多者,其境界高,觉解少者,其境界低.根据人的觉解程度的不同,将人生境界从低到高划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天地境界,也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乃是最高的境界.
3,西方人崇尚理性.他们认为用理性驯服欲望、使欲望得到节制、既不禁欲也不纵欲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苏格拉底倡导"认识你自己".柏拉图认为"哲学王"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人的理性天然的高于情欲,因此应该成为统治者.尼采则强调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超人境界".
我记得某一存在主义先驱曾把人生分为三境界(我的记忆可能有些词句上的偏差):情欲境界(以一时的苦乐、欲望为行事标准,少年多如此),善恶境界(有是非观念,并能管住自己,以功利标准或是非善恶标准为行事标准,成熟的成年人多如此),宗教境界(能"从心所欲不逾矩",老练、安详,饱经风霜的老人多如此).
天人合一,用简单通俗的话语解释下
人与自然高度和谐融合,人就是天,天就是人.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以其同万物的观点看,天地就是"一指";万物就是"一马".指事物虽然复杂,用一匹马的道理即可概括.剖析一件事物的同时,即可了解其它事物.
出处:《庄子·齐物论》:"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扩展资料
"齐物论",即整齐万物之论.庄子提倡齐一万事万物,在他看来,世间万物都是平等的,人与动物是无差别的,正确与错误是无差别的,一切事物都是这样.
本篇表现的是庄子对世俗的否定,和对无差别的自由境界的向往.庄子认为,要达到无差别的精神自由之境,就必须超脱世俗观念的束缚,忘掉物我之别,忘掉是非之辩
《齐物论》共有七个主要寓言,分别是:南郭子綦隐机而坐、狙公赋芧、尧问于舜、啮缺问乎王倪、瞿鹊子问于长梧子、罔两问景及庄周梦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万物一马